我院师生参加首都大学生“学理论·读经典”活动

11月27日下午,首都大学生“学理论•读经典”系列活动之《德意志意识形态》研习读书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教工委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师生代表,以及部分学校本科生党员骨干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刘敬东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带领我院研究生、访问学者共6人参加活动并获得好评。

在学生读书心得交流环节,共有来自上述院校的四位同学先后发言。我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夏少光同学首先以“马克思与康德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比较”为题作了汇报发言。他紧紧立足《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两个文本,较为清晰地探讨了马克思和康德在世界历史理论方面的致思路向,探讨了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超越路径,为我们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他指出,康德将世界历史理解为人的理性不断觉醒的过程,因而只能在普遍的法治状态中实现,其途径则是思想的启蒙运动。马克思则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人们基于物质生产和交往之上的现实活动,并且是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有产物,因此,只有通过变革现实的生产关系,扬弃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历史所包含的现实矛盾,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合理化,才能真正实现人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自由发展。夏少光同学的发言全程脱稿,思路清晰、沉着自如,给在场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得到了点评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的积极评价。

刘敬东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就北京师范大学李忠昶同学的发言作了精彩点评,并在互动环节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他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的相关论点为例,强调要及时关注国内外学界有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动态,并应当在马克思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张力关系中,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价值的不同维度。同时,更应当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实践,来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与时代意义。刘老师的点评细致深入,尤其是对同学发言中具体概念的提法作了仔细的分析考辨,体现了严谨、细致的学术品格,对在座同学起到了较好的治学引领作用。

在此次活动中,清华马院充分展示了重视经典研读的优良传统,以及师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得到了其他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我院师生与首都其他高校相关院系还增进了沟通和了解,为此后进一步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

(供稿:院综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