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大学本科生阶段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1998年9月,该课在我校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普遍开设,正式确定课名为“思想道德修养课”。2005年,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新的课程改革方案,该课改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自从2000开始,该课组参照教育部的示范教材,编写并使用了思想道德修养专题讲授型的教材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2006年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新规律,消除各种潜在的困惑和消极因素,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方面具备基本的素质,以顺利度过本科学习阶段,并为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现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是结合青年大学生特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入门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即集中在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和环境,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教育和全面的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基础教育等几个方面。

1997-1998年为该课的自选课的试验阶段,先后参加试验教学的教师有:刘书林、王雯姝、肖巍。1998年秋季该课列为全校必修课正式开设,先后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有:刘书林、王雯姝、肖巍、宋秦年、陈沁、孙海燕、刘庆龙、樊富珉、李虹、吕嘉、帅松林、朱效梅、张瑜等。2006年以来,该课贯彻实施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长期任课的骨干讲员有刘书林、王雯姝、吕嘉、帅松林、朱效梅、张瑜。2010年夏季,课组有引进了国内著名学者吴潜涛教授,引进年轻的博士吴俊副教授,吸收了合作学者博士后王小琴,大大增强了力量。现任课程负责人为刘书林、王雯姝教授。

在课组教师的集体努力下,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连续多年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学校每年的教学评估成绩都名列前茅。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做法

思想道德修养课开设以来,遵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示范教材,规范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如何提高实效性,课组有几点基本做法。

1,编写具有专题教学特点和时代气息的新教材。2000年课组编写的新教材出版,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同时出版一份PPT课件光盘。新教材有几点改进:第一,安排内容体系的立足点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教材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新生活为起点,正确认识和新出现的问题,增加适应能力。教材启发学生自身成长动力,达到全面素质发展的目标。第二,内容体系要求反映时代气息,全面覆盖大纲的要求。在理论性较强的篇章中,联系现实中的社会思潮,思想热点和困惑问题,着重进行比较研究。第三,设立专题,突出重点,防止内容的重复和缺少逻辑性。九个专题的内容体系,基本上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国家推行05方案的新教材以来,课组运用专题课的形式,继续突出了这一教学改革的成果。受教育部有关部门委托,刘书林教授编写了全国通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用书》。

2,发挥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优势,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鉴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综合性,任课教师专业学科背景的多样性,课组尊重和发挥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优势,鼓励教师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不仅保护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深入研究教学法,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吸引学生的思想参与,启发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共同完成教学目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贯彻经典案例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咨询教学、“学生演讲参与式”教学、平等沟通交流式教学。

4,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每年期末考试采取随堂开卷考试。试题范围内由学生任选,当堂完成答卷。这样的考试克服了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宏观地把握学习内容,推进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联系实际的运用。

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进展

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在贯彻“05方案”的实践中,课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依事说理,把理性的内容讲活。正确的政治导向体现在基本观点、基本论证思路的贯彻。课堂讲授不能照本宣科,注重从典型的事实入手导引出理性的结论,把大道理讲活。

第二,突出重点,联系实际,锤炼新的教学思路。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在重点问题上投入足够的力量,把问题讲透。

第三,调整讲授角度,平等互动,坚持以学生为本。任课教师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当好参谋。立足于激励学生自身成长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普遍使用教学PPT,经典的电影故事片,录像片,不断调适学生的听课兴趣。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体系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效果明显。

第一, 任课教师努力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养成注重攻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习惯,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练好基本功,才能适应和胜任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工作。

第二,加强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积累相应质量和数量的科研成果,这样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更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研究各种社会思潮,掌握最鲜活的素材,有力地引领学生的思想倾向。我们既鼓励任课教师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勇气,又努力配合上级有关主管部门为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思潮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

第四,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开阔理论研究的视野。努力为任课教师创造条件,经常深入各个不同领域的社会实际,懂得民生疾苦,不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的课题,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我们不断注意选送教师到国外、境外学习考察。近5年来,我们的任课教师赴香港进行学术交流20余人次;赴美国长期考察3人次;赴北欧长期考察5人次;赴法国长期考察2人次;赴韩国长期考察1人次,短期考察5人次;赴日本国短期考察1人次。通过对外考察,开阔了眼界,推动了课程改革。

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取得的基本成绩

课组教师团结奋进,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课,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5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5年,思想道德修养课组被列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9年,新课程体系实行4年之后,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又一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3年课组编写的专题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2003年,在教育部更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的过程中,课组负责人刘书林受教育部社政司委托,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专科本)的主编,和《思想道德修养》(本科本)的第一副主编。

2005年,刘书林教授又受聘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教材的审稿专家。2006年,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配套教材教师用书。2006年9月,我校课组贯彻“05方案”,带头开新课,取得成功,《中国教育报》在头版进行了大幅报道,并专访了课程负责人刘书林教授。

2007年,刘书林教授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评为教育部“精彩一课”。

2008年,王雯姝教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9年,帅松林副教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2009年,吕嘉副教授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评为优秀教师。

2010年,朱效梅副教授在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六、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评价

由于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互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爆满,学生争相占座听课成为校园趣闻。在学校教务处2009年征集的学生评教的部分意见中,可见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反映:

——最喜欢的一门课 老师的幽默感和渊博的见闻总会令我忍俊不禁。

——讲得特别好,是我见过的讲得最好的老师之一!

——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忠诚的老党员,一个风趣的好老师。

——风趣、幽默、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自由、奔放、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多媒体教学。

——幽默风趣的老师,将枯燥乏味的东西用新的,生动易懂,可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在“思想政治课”上大家用开怀的笑声,心悦诚服的掌声来表示对老师及所授课程的欢迎是我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没有严肃的说教,没有课压,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只相对老师说两个字“高人”。

——讲课生动清楚,节奏适度,脉络清晰。分析问题具有独特的视角,很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态度谦和,平易近人。善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活跃。不仅教授我们知识,还塑造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是个有深刻思想而又乐观的人,他的课幽默而不失内涵,轻松而不失严肃。从自己的经历到历史的角度,深入浅出,让书本上的知识活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事例中。可以说,老师是在与我们心对心的交流中告诉我们为人的真谛!!!

——老师上课形式多样,又能给我们以启迪,而且经常用他知道的事或者亲身经历来教导我们,让我们心服口服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避免了枯燥又能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