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清华大学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由党委书记担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注重从学校党建和育人全局的高度加强课程建设。近年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提高学习实效”为主线,着力在“真信、真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以提升学科水平为支撑,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着力点,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成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中,5名教师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多位教师入选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推进“研究型教学”,结合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倡导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紧密结合,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年来的学生评教中,思政课始终处于全校哲学社会类课程前列。

以解决思想问题为目标,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学生思想困惑,围绕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专题教学设计,改变“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法,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鼓励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社会观察、社会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广泛参与学生主题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定期开展思想动态调研,及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并将学生的思想困惑带回课堂,在教学中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注重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实现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每堂课安排一定比例的学时,让学生围绕思想认识困惑和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提问、辩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

以满足个性需求为重点,实行因材施教新模式。把“因课施教”“因师施教”和“因生施教”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一刀切”的授课方式,更加注重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用读书笔记、调研报告、诗歌、剧本创作等方式完成作业。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针对美术学院学生特点,引导他们用自己擅长的“专业语言”完成课程作业,先后举办以“百年印‘像’”“寻梦中国”“峥嵘岁月”等为主题的学生作品展,学生自己创作富有爱国情怀和时代旋律的国画、雕塑、陶瓷、染织、书法等作品,使作者和观众深受感染和教育。2014年11月,集结了近2000名学生学习成果的《信仰•信念•信心——清华学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丛书》出版,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以开设在线课程为补充,打造网络教育新阵地。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互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及时性、交互性的需求。将网络学堂作为丰富教学资源、深化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课前教师先在网络学堂上发布带有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带着思索走进课堂;课后在网络学堂上提出分析性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深入地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在线交流、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每年人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百余个,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2014年9月,清华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推出首门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前已有1000名校内学生和上万名校外人士在线选修。

(来源:教育部简报[2015]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