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一座传承红色薪火的城市。11月8日至9日,在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党员来到湖南韶山,探访领袖故乡。对于这一群青年党员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实践之行,更是一次信仰之旅、精神之旅与初心之旅。
精神坐标:伟人故里的永恒价值与时代价值
韶山,是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曾在湖南调研期间专程来到韶山,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花篮,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8年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党员们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在瞻仰、回望与思索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学习、调研与实践中把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脉搏与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承。
红色革命资源的传承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接续奋斗。8年前,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期间曾经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这样一种精神的滋养,这样一种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坐标,是青年党员们此行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在毛泽东广场,青年党员们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
走进历史:从伟人生平中感悟初心使命
伟人的一生就是一部读懂初心使命的教科书。在韶山,青年党员们先后参访了毛泽东遗物馆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个个鲜活的实物、一幕幕感人的图景,无不在诉说着共和国领袖身上的魅力、气质与初心。一件打满补丁的睡衣、一个永远舍不得用的烟嘴、几张淡淡泛黄的字条……平凡朴实的生活映照着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魅力。
难忘的参观之行,震撼的心灵之旅。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同学们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体悟,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主、解放的奋斗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这样一次难忘的参观之行,最为震撼的就是一个个故事背后所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参访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伟兵表示:“我通过参访,直观地感受到了毛主席青年时期的生活,真切地理解了毛主席为何在青年时期能够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对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骆文杰有着同样的感悟,他说“公者千秋,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智慧和力量,受到全国人民衷心爱戴。”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博伟认为展馆里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到了他。他说,“当我在毛主席纪念馆里看到他说的这段话,以及其他的展品,我非常非常感动。所有这些展品都在默默叙述这一件事——毛主席一生都践行了他所言之事,而正是这种坚持才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面貌。今天的我们也应该肩负起时代重任,不懈奋斗,把这样的事业延续下去。”
学思悟践:把信仰的力量转变为实践的力量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就是对共产党人信仰最好的诠释。此次韶山之行,一种信仰的力量在每一位青年党员心中悄然生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嵇丈羽对此深有感悟,他在参观完毛泽东同志故居之后说道:“参观毛主席故居,我看到了毛泽东的成长环境,而他能最终领导全国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他的亲人在革命年代的牺牲同样令人动容,向毛主席致敬!”的确,“向毛主席致敬!”正是在向信仰致敬,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致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党建助理叶子鹏谈到,“组织本次活动,组织学院的青年党员们来到伟人故里、革命圣地,就是希望青年党员们能够在实践中更真切地‘致初心,话信仰’,更真切地补好青年党员的精神之‘钙’。”
把信仰的力量转变为实践的力量。韶山之行的信仰感召,将内化到青年党员们的心中,并在未来外化到他们的行动上。走进韶山,青年党员们深刻理解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何建宇表示,“本次韶山实践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育人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开辟实践育人新方式、新渠道,鼓励与支持研究生在海内外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开拓自身的知识视野与历史视野,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国家与社会贡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青春力量。”
(源自: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