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坊第7期成功举办

77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坊第7期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围绕“新时代如何书写中共党史”主题进行了研讨。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义天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并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学术工作坊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关键话题与前沿问题,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性与学理性的良性发展。本期学术工作坊以“新时代如何书写中共党史”为主题,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探讨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新路径相结合,极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宪明作了题为“中共党史书写的要素及其对写史者的要求”的发言。他介绍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历史书写的一般现状,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具体设想。他认为,新时代中共党史书写要把握好“义”、“事”、“文”三要素。首先要以“义”为先,注重“史德”,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次,应当把握“大事”,即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新时代的中共党史研究要与党和国家的事业、道路、理论、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应当讲求文体,好的研究不仅在于观点和方法,也在于生动的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学勤作了题为“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构建”的发言。她认为,新时代构建中共党史话语体系,首先要明确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关键问题和重要范畴。学界对于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分期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讨论,更没有达成高度的共识,这种状况影响着中共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构建。其次,建设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根本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好的研究要有吸引人的表述,要注重语言的活力。最后,构建中共党史话语体系,还要注意区分宣传与学术。史学工作者有义务做好宣传工作,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宣传与学术仍有区别,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学术规范,重视学理要求,不机械套用新论断、新表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作了题为“中共党史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的发言。他认为中共党史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存在三大类问题。第一是“窄”,即研究领域小,重复性研究多;第二是“粗”,即对史料的分析与运用不够细致、考究;第三是“浅”,即缺乏对于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叙述。为避免上述问题,他建议在选题方面首先要找准学术史的定位,重视思想性研究、理论传播史研究与群体史研究。其次,应当选择具体的、能够把握的问题。在学术写作方面,面对当前史学研究存在的孤证不立、抽样作证、过度延伸与后见之明等问题,他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史料与理论的良性互动,注重对材料的分析与筛选。同时,他强调文章叙述也须有“波澜”,要讲究夹叙夹议,注重引经据典的方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军喜发言的题目是“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共党史”。他认为,在新时代书写中共党史,首先要从时代之问出发,将问题意识转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打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审视过去的历史。其次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这些特点应当在党史书写中体现出来。第三是要把人民写进党史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党史书写应当体现人民,这也是唯物史观在党史书写中的具体运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家彬作了题为“浅谈深耕中共理论探索史——以经验主义问题为例”的发言。中共党史研究应该有其核心议题,即讲清楚到底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就这个核心议题而言,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强调新材料、新问题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基本材料、基本问题,回应重大议题。在视野下移的趋势下,部分研究也忽视了宏观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讲,中共中央最能代表中国共产党。研究中共党史,地方党组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和弱化对于中共中央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其理论探索史的研究。结合上述思想,周家彬具体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主义问题。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张牧云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史研究的新空间”。她对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史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梳理了国内相关文献的编纂情况与海外第一手文献的馆藏情况,并具体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共产党的交往史。她认为,党际交往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史与世界政党发展史的研究,从而深化对于中国革命与世界其他地区共产主义革命之间历史关联的理解。

本期工作坊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军喜、王宪明主持。据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坊旨在为权威期刊、理论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蓬勃发展,提升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术水平,形成更加开放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供稿:李 李晋珩

供图:秦斐斐 胡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