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思政课”| 贺克斌院士讲授形势与政策第六讲“碳中和:中国与世界”

10月27日晚,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老师在第六教学楼6C300讲授“形势与政策(1)”课程第六讲——“碳中和:中国与世界”,以“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为2300名本科生讲授中国在碳中和方面的实践贡献与理论创新。

贺克斌老师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贺老师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在大气颗粒物与复合污染识别、复杂源排放特征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50余篇,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科扎雷利奖。出版专著6部,被爱斯唯尔连续评为2014-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18年-2021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气候与清洁空气奖”团队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在课堂上,贺老师首先从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入,讲解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新。世界各地频发的极端气候灾害显示出碳排放治理的迫切性。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应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抢抓历史机遇,统筹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个人行为,在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上作出创造性探索,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实现产业重构和科技创新。围绕中国的碳中和承诺与战略,贺老师剖析了我国所面临的高碳的能源结构、高碳的产业结构、中高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短的四大挑战,从气候履约、产业竞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四个层面阐述了实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

贺老师在授课中

 放眼世界,贺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全球碳中和发展的前沿动态。现阶段,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着关键核心技术亟待创新突破全球风能与光能资源亟须协同新能源产业供应链需要完善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需要综合决策等种种难题贺老师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为例,阐述了清华人在建言献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与贡献,围绕2030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向同学们传递使命担当。 

贺老师鼓励同学们成为综合型技术人才

路在脚下,砥砺前行。从贺老师对专业知识和使命意识的生动讲述中,同学们刷新了对碳中和、碳达峰问题的认识,产生共鸣与思考。计算机系苗硕同学认为,贺老师用严谨而又不失风趣、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讲述带我们全方位领略了“碳中和”这个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丰富了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认知,而其中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激发了为中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工物系黄奕嘉同学结合自身专业,认为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对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成熟、高效、安全的核能将在人类使命的能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工物系赵禹砚同学认为,贺老师不仅从环境生态层面讲述了双碳事业的重要性,而且揭示了双碳事业是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生长点,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

全体师生课后合影

图文|吴起民、刁昕玥、石文婷

排版|褚浩宇

审核|何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