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举行“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

清华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举行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

3月18日下午,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清华附小双清校区举行了京津冀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交流研讨活动。在本次研讨活动中,同步开展了清华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的集体备课与研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同志、北京市教委负责同志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庆红等观摩了本次研讨活动。集体备课会由清华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组负责人张瑜主持,与会教师围绕“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备课研讨。

专题集体备课会合影

清华马院李江静老师首先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及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师林芳宇、叶海波、王雪楠和匡晓璐四位老师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理论如何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进行了说课汇报和研讨交流。

与会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清华附小林芳宇老师以“创新改变生活”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场以“科技改变世界、创新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向往的生活”畅想会。通过“科技发展我溯源”“科技成就我知道”“创新生活我畅想”的教学环节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三次工业革命、直观感受新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使学生懂得善用科技,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清华附中冯乐老师和清华马院李戈老师分别进行点评,对教学设计提出建议。

林芳宇发言

清华附中叶海波老师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教学内容设计,汇报了初中学段的教学思路。他以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为案例导入,通过分析新能源竞争案例,引导学生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分析“卡脖子技术”与发展转型,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讲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引导学生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意义;通过“小巨人”企业发展与工匠人物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清华附小何秀华老师和清华附中张镇镇老师结合各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进行了点评。

叶海波发言

清华附中王雪楠老师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教学内容,针对高中学段的课标要求和学情特点展开教学设计。她认为高中学段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德育工作的引领性、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点,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和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新质生产力、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并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情境探究,建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华附中潘锐老师和清华马院路子达老师分别作出点评建议。

王雪楠发言

清华马院匡晓璐老师以“创新理论构建”为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提出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重视理论的系统和深入,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教学内容的关键。她以现代生产中劳动过程的要素及其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形式及其矛盾为切入点,引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济发展矛盾的解决方案,深入讲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清华附小代养兵老师、清华附中向丽老师、清华马院郎昆老师结合各自学段教学分别提出问题和建议,与匡晓璐老师展开了讨论。

匡晓璐发言

各学段教学设计汇报和讨论完毕后,林芳宇、叶海波、王雪楠、匡晓璐四位老师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阐述了教学方案改进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本学段教学目标,与会老师们通过集体讨论形成了本专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目标进阶路线图:小学学段注重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情感认同;初中学段注重以知识掌握为基础的正确价值引领;高中阶段注重以实践探究为基础的政治素养提升;大学阶段注重以理论认同为基础的责任使命担当。

与会老师点评互动

张瑜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此次备课会实现了以下目标:一是共同制定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教学方案,明确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核心问题,细化了一体化思路下各学段的教学设计和重点内容;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共同体建设,增强了各学段教师接力育人的理论自觉,提高了老师们立足“大思政课”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创新的观念和能力;三是进一步探索了党的重大创新理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和方法;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的流程、规范等机制建设。此次备课会通过大中小学各个学段老师们的集体攻关、共同研讨,最终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大中小学各学段相衔接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排版 | 褚浩宇、吕宇乾、薛添仁

审核 | 何建宇